-
- [ 索引號 ]
- 11500112009315877L/2022-00021
- [ 發文字號 ]
- 渝北府辦發〔2022〕9號
-
- [ 主題分類 ]
- 綜合政務
- [ 體裁分類 ]
- 其他公文
-
- [ 發布機構 ]
- 渝北區政府辦公室
-
- [ 生成日期 ]
- 2022-02-28
- [ 發布日期 ]
- 2022-03-03
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渝北區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
渝北府辦發〔2022〕9號
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
關于印發渝北區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
通? 知
各鎮人民政府,區政府各部門,各街道辦事處,區屬各國有公司,有關單位:
《渝北區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》已經區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,現印發給你們,請結合實際,認真組織實施,確保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。
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
2022年2月28日
(此件公開發布)
渝北區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
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,也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關鍵之年,做好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意義重大。
一、主要發展目標
全區生產總值增長6.5%左右,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%左右,固定資產投資與上年持平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%,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%,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%,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達到約束性要求。
二、重點任務和措施
(一)堅定不移擴大內需,著力融入新發展格局。一是持續擴大有效投資。加大“兩新一重”投資力度,持續優化完善5G網絡、充電樁布局,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。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,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文化、體育等重點領域建設、投資、運營,激發民間投資。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,加強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及專項債券項目調度,確保發揮投資效益。二是深入抓好項目建設。做實項目支撐,圍繞中央和市里投資計劃,科學謀劃一批打基礎、管長遠、惠民生的大項目好項目。加強用地保障和資金保障,確保全年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、開工率均達到85%以上。優化項目服務,深入落實重大項目區領導聯系推進機制,抓好關鍵要件辦理及審批工作,提供從立項到竣工投產的全程高質量“保姆式”服務,為引進高質量項目、促進有效投資、集聚轉型動能、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。三是加快釋放消費潛力。推動合景泰富悠方、森活大融城等商業綜合體建成營運,規劃建設中央公園夜經濟示范區,建成運營T23時裝文創園一期,打造重慶時尚消費新名片。積極培育社區電商、直播電商、指尖經濟、網紅經濟等新模式。加大城市首店、特色小店招引落地,大力發展“兩店”經濟。加快發展會展經濟,促進汽車、家電等傳統大宗消費。固化提升鎮村系列賞花品果節、海鮮節、夜市文化節等系列節會,組織重點商貿企業舉辦優惠活動,大力活躍消費市場,持續激發消費潛力,推動實現消費升級。
(二)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,著力強化高質量發展支撐。一是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升級。加快構建“2+4+1”現代工業體系,圍繞“強龍頭、補鏈條、聚集群”,力促長安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,開工建設宏拓精密,建成投產宇邦、渝茂等汽車零部件項目。聚焦OPPO、傳音等整機品牌需求,重點引進顯示模組、攝像頭等核心配套企業,推動捷榮、裕同等項目建成投產。提速建設現代建筑智慧產業園,推進三圣、中投等項目建成投產。支持天箭慣性等企業促建達產,力爭在軍民融合、服裝、通機、家具等領域培育一批市級以上“專精特新”企業,形成特色產業集群。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。加快構建“5+3+1”現代服務業體系,推進新牌坊金融服務集聚示范區加快建設,依托臨空金融總部等樓宇載體打造總部企業基地及股權投資中心,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超過1.5萬億元。加快重慶(國際)快件集散中心建設,大力引進第三方、四方物流,做大做強航空物流業。依托仙桃國際大數據谷平臺,積極引進軟件核心龍頭企業,打響仙桃軟件名品。積極培育文創旅游、健康養老、專業服務等新業態,加快推進重慶游戲產業園、玉峰山康養度假基地等文創、康養項目建設。利用兩江國際商務中心、仙桃國際大數據谷等特色樓宇資源,加快布局總部經濟,進一步夯實現代服務業增長基礎。建成運營法治科技園一期。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。加快構建“3+6+1”現代農業體系,建成10萬平方米智慧設施農業,新發展特色道地藥材2000畝、生態漁業2000畝,出欄肉兔50萬只。推進品牌強農工程,新增“兩品一標”等各類農產品品牌20個。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、家庭農場5家。全力推進國家農高區升建工作,力爭引進中糧等龍頭企業入駐,提速建設重慶果樹科技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。四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。聚焦“產業數字化”,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繼續實施“機器換人”“數字化裝備普及”等計劃,全面提升企業研發、生產、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。繼續用好2億元技改專項資金,開展“百家企業智能化改造”行動,激勵存量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,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50個,打造1個智能工廠和10個數字化車間。推進“數字產業化”,圍繞云服務、邊緣計算、數字應用等上下游,力爭數字經濟增長10%以上。圍繞“住業游樂購”打造15個典型智能應用場景。新建5G基站1000個。
(三)凝心聚力推進科技創新,著力打造新引擎激發新動能。一是引導創新資源要素集聚。以仙桃國際大數據谷為主陣地,集中政策引進一批科技創新型領軍企業,完善小微企業、科技型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、高成長性企業培育鏈條,新培育科技型企業200家,高新技術企業100家。鼓勵規上企業普遍建立內部研發機構,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60%。加快建設傳音等龍頭企業研發基地,成立手機新技術研發聯盟,全面提升研發能力。聚焦大數據、軟件信息、集成電路設計、汽車電子四大產業重點招商,新引進創新項目20個以上。二是加快創新平臺建設。積極對接全市“名校名院名所”引進計劃,爭取引進一批“雙一流”高校、大院大所來我區設立分支機構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學發展前沿,在大數據智能化、汽車物聯網、智能終端制造、智慧建筑等優勢領域布局建設技術創新中心、制造業創新中心、產業創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應用研發平臺。推動中交三航、再升科技等企業爭創市級以上研發平臺。三是營造良好創新環境。進一步完善創新扶持政策,確保全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%以上。持續擴大“種子、天使、風險、擔保”四大科技基金規模,力爭“科信貸”貸款總額突破6億元。推動20家上市重點企業股改培育,新增上市企業2家。四是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力度。完善“塔尖”“塔基”人才政策體系,深入實施臨空英才計劃和鴻雁計劃,吸引更多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。加快實施博士后倍增計劃,落實好博士后“黃金18條”等人才政策,打造全市博士后科研人才集聚高地。創新開展人才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,做好高層次人才“一站式”服務。
(四)全面深化改革攻堅,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動力。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。深入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,對標世行標準和市對區考核反饋意見,持續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面推行線上“一網辦”、線下“一窗辦”,全面推進“多證合一”“證照分離”,廣泛推行告知承諾制,擴大簡易注銷范圍。深化“一本報告管全域”改革,進一步擴大改革實施區域,調整報告編制范圍,優化審批流程。全面推行電子招標投標系統應用,加快推進不見面開標和異地遠程評標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涉企政策,建立“一企一策”“分類指導”精準幫扶機制,打造營商環境“升級版”。二是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。推進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,加快區屬國有公司市場化轉型步伐,切實提高市場競爭力。持續深化國企國資改革,全面完成國企改革行動任務,抓好AA+信用評級企業培育工作。完善教育評價機制,全力推進教育評價改革。縱深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,啟動區域內緊密型醫共體建設,推進區級醫療資源下沉。持續深化農村“三變”改革,推動“三社融合”發展,大力促進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化運營。三是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。高效落實各項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政策措施,繼續深化區領導聯系民營企業機制,落實好常態化走訪民營企業制度,構建共抓共促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格局。健全重點企業“一對一”聯系服務制度,持續開展訴求問題辦理“一月一通報”,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、供能等具體困難,引導民營市場主體“個轉企”“微升小”“小升規”,不斷壯大民營經濟規模,提升民營企業競爭力。
(五)不斷深化開放合作,著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。一是積極拓展對外開放通道。加快打造高水平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,助推T3B航站樓和第四跑道加快建設,持續拓展國際貨運航線網絡,積極爭取第五航權。加快“一站式”航空維修基地建設,發展航空零部件物流、航空發動機物流、小型飛機整機物流。推動鐵路樞紐東環線及機場支線建成投用,加快古路、統景、銀花3個鐵路站點及六橫線、洛磧作業區一期工程等項目建設,不斷提升“空鐵公水軌”多式聯運水平。二是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“一區兩群”協調發展。聚焦“兩中心兩地”戰略定位,認真落實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》,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、產業聯動發展、區域協同開放等各方面聚力發力,深化與友好城市合作交流,持續推進合作事項落地落實。深化川渝高竹新區國土空間規劃和概念性規劃方案,高標準推進起步區詳細性規劃編制報批,提速推進渝鄰快速通道、川渝大道等項目建設,加快推進川渝科創基地、產業創新中心建設,持續深化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,爭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示范區。堅持“兩江興、渝北興”,全力服務、深度參與兩江新區開發建設,扎實做好市級平臺保障服務工作。繼續做好與云陽對口協同發展工作,加強與云陽交流互訪,切實用好對口幫扶資金,確保幫扶項目快落地、快見效。三是提升對外合作水平。深度對接“一帶一路”、長江經濟帶、新時代西部大開發、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戰略,不斷拓展開放合作空間。支持臨空國際貿易示范園、總部貿易基地發展,招引集聚外貿企業落戶。搭建中新金融資源集聚平臺,完善金融機構開放體系,持續推動區內企業赴新加坡發行債券、上市及金融機構互設。依托新加坡(重慶)青年人才驛站項目,積極打造中新青年人才跨境交流及創新創業示范窗口。全面提升招商引資質效,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精準招商、深化產業鏈條招商,創新招商引資模式,完成合同投資額900億元,到位資金210億元。
(六)統籌抓好城市提升和鄉村振興,著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新樣板。一是完善城鄉基礎設施。加快完善城市功能設施,提速推進16條城市道路和6座城市立交建設,加快推進湖濱東路延伸段、橫六路西延伸段等68條次支道路建設,打通紫興路南段等3條城市“斷頭路”。推動軌道4號線西延伸段、5號線北延伸段和15號線建設,建成運營9號線一二期。加快建設11個公共停車場、建成投用4個。持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水平,加快兩江大道北延伸段建設,改造提升雙關路、關旱路等普通干線公路。提速建設碑口水庫,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14個。二是增強城市品質功能。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,加快空港新城S分區、多寶湖等重點區域控規報批。實施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及棚戶區改造年度計劃。深入推進公園綠地“十五分鐘服務圈”建設,新建改建公園游園4個,完成坡坎崖綠化美化5萬平方米,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,城市綠地率保持45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保持18平方米。實施花卉園、渝湖路片區城市更新,改造提升老舊小區114萬平方米。全面推進寶圣湖流域、雙龍湖流域等8大片區雨污分流整治及市政設施提檔升級,持續推進城區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和海綿城市建設。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,加快建設智慧城管二期,推動城市綜合治理“一網通管”。深入實施“1+8”綜合執法,開展“多勤聯動”“馬路辦公”,切實解決背街小巷環境整治等城市管理頑疾。三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。加強經果林后續管護和業態拓展,新建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鎮10個。完善產供銷體系,啟動建設20萬噸級現代化柑橘加工廠,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10億元。提檔升級古洛線等精品旅游線路,推動農旅深度融合。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,建設新泉村大屋基、木耳鎮土橋灣等9個居民新村。強化區鎮兩級統籌,優化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,規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。做好鄉村振興人才工作,引導更多人才服務基層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,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。
(七)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,著力打造山清水秀美麗渝北。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聚焦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和難點,扎實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工作,深化揮發性有機物源頭管理,扎實開展揮發性有機廢氣污染企業治理和涉氣中小企業綜合整治,力爭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5天。持續推進后河、御臨河流域整合整治,開展南天門水廠等7個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。加快推進污染地塊治理修復,確保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%。二是強化生態保護修復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,深化國土綠化行動,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,優化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,強化“四山”和自然保護區管控,全面落實“河長制”“林長制”,嚴格落實長江“十年禁漁”。扎實推進“兩岸青山·千里林帶”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,實施營造林項目1萬畝。實施方家山公園二期、兩港大道等綠化工程,持續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果。三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。科學編制未來十年“碳達峰”方案,有序開展重點行業“碳達峰”行動。有效實行能耗“雙控”管理,加強工業、建筑、交通、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,完成年度能耗“雙控”目標任務。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嚴格控制高耗能、高污染行業增長。推進工業綠色升級,加快產業結構調整,培育綠色低碳產業鏈,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。加大節能降碳宣傳力度,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、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,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,持續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。
(八)持續增進民生福祉,著力滿足美好生活需要。一是落實就業優先政策。完善高校畢業生、退役軍人、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,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,幫扶殘疾人、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,開展精準就業幫扶活動,確保就業局勢穩定。持續打響“創享渝北”“技興渝北”等品牌,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以上,高校畢業生年底就業率不低于90%。二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。加快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,新增公辦園6所,新增學位2700個,持續提升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和普惠率。加快推進金石小學等10所學校建設,建成舉人壩小學、騰芳中學等4所學校,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成果。進一步加強“民轉公”學校整改,全力推進“雙減”工作落實落地。推進區人民醫院“三甲”創建,建成投用新中醫院、開工區婦幼保健院遷建項目,啟動建設新雙鳳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加快石船等3個農村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。啟動建設區殘疾人康復中心項目,提升殘疾人服務保障水平。加快“城市書房”、石坪體育公園等一批文體設施建設,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。三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線。統籌做好社會保障工作,養老保險、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96%以上。加快新城雅居等安置房建設,建成安置房13萬平方米。加快建設石船、玉峰山、統景等養老服務中心,實現城鄉社區養老設施全覆蓋。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,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,創建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區和國家兒童友好城市。保障“米袋子”和“菜籃子”供給,加強價格調控和監測,保持糧食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等民生商品價格的基本穩定,防范物價大幅波動。大力實施糧食安全保障調控和應急設施項目,做好糧食物資儲備。全面完成2022年市區重點民生實事,切實解決群眾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為群眾營造高品質生活環境。
(九)統籌發展和安全,著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渝北。一是持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。持續保持高度警惕狀態,按照“人、物、環境同防”要求,繼續實施好“外防輸入、內防反彈”措施,堅決守好全市“空中門戶”。加快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和異常反應救治保障,構筑免疫屏障。二是積極化解金融和債務風險。健全金融風險預警、處置機制,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。持續開展非法集資“掃樓排雷”風險排查,研究化解非法集資陳案。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管控,依法合規使用債券,不斷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。堅決兜住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資、保運轉底線。三是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工作。深化落實常態化安全監管“十條措施”,持續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,全面推行“兩單兩卡”,強化企業一線崗位從業人員安全生產責任,堅決遏制較大及以上事故。持續推動安全宣傳“五進”工作,普及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基本知識,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整體安全水平。扎實做好消防安全工作,持續提升消防治理能力。加快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。四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。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,加強和改進城鄉基層治理。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和重點行業領域亂象治理,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。全力遏制電信網絡詐騙高發態勢,堅決打擊涉食品、藥品和生態環境違法犯罪,加強盜搶騙和黃賭毒等打擊整治,深入開展打擊治理跨境賭博、全民反詐等專項行動。弘揚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主動回應民生訴求,維護群眾合法權益。
一圖讀懂: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