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 [ 索引號 ]
- 115001127958876282/2025-00381
- [ 發文字號 ]
-
- [ 主題分類 ]
- 其他
- [ 體裁分類 ]
- 其他
-
- [ 發布機構 ]
- 渝北區龍塔街道
-
- [ 生成日期 ]
- 2025-11-05
- [ 發布日期 ]
- 2025-11-05
政法系統“最美重慶人”李宗明:從青絲到華發 他把36年光陰“種”在金佛山
金佛山的晨霧還沒散透,那道熟悉的藏藍身影已出現在林間。春雨曾打濕過他的肩章,夏日汗水無數次浸透他的衣衫,秋霜在他的眉梢凝結成冰,冬雪留下他深深的足跡。
他是南川區公安局“金山衛士”生態警務站民警、金佛山生態警長李宗明。從23歲脫下軍裝換上警服時的意氣風發,到59歲華發染鬢時的步履微沉,他將人生最寶貴的時光,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南川的這片林海。
巡山“活地圖”:
山里的路,再難也要走
1989年,23歲的李宗明從部隊退伍,轉業成為一名森林警察。
每次巡山,他都像個求知若渴的學生,追著科班出身的同事問個不停。同事們都被他的好學精神打動,總是知無不言。后來單位配了電腦,這個山里漢子一有空就坐在電腦前,查詢各種動植物資料,把學到的知識與實地考察相結合。漸漸地,他不僅能準確說出大多數動植物的學名、習性,就連哪些地方長著什么珍稀物種,什么時候開花結果,他都了如指掌。
“老李,又巡山呀?搞個無人機嘛,哪個還像你愣個費力哦!”面對鄉親們善意打趣,李宗明總是嘿嘿一笑:“家伙再高級,也沒得人的腳桿和眼睛管用嘞!”李宗明解釋,他并不是沒苦硬吃,廣袤的林區,信號的局限,復雜的警情,讓高科技設備在山林中難以完全施展拳腳,而人的經驗和臨場處置能力,依然是當下無可替代的核心。
李宗明巡山,巡的不僅是火險隱患和盜伐的蹤跡,更是人心的安定與鄰里的和諧。尤其是在采筍季,3000多個筍棚分布在廣袤山林,一萬多人在此勞作、生活。有時為了一寸之地、幾根竹筍,村民們會產生矛盾。
“這些矛盾,是無人機看不到也解決不了的。”李宗明說:“必須人到、腳到、心到,坐到他們的筍棚里頭,聽他們擺‘龍門陣’,才能曉得癥結在哪兒,對癥下藥把矛盾擺平、把心結解開。”每次巡山,李宗明就像一座移動的“調解站”、一個流動的“普法課堂”。
36載歲月,當年的青春少年已兩鬢染霜。3000多次巡護,29萬公里足跡,他把金佛山的每一道溝壑、每一片竹林、每一株珍稀草木,都刻進了心里,傾盡一生去守護。
守山的硬漢子:
山里的事,再苦也要干
他是明知山有險,仍在險中行的“逆行者”,也是流血流汗不流淚的“硬漢子”:李宗明曾經遇到30多頭野豬圍堵的險情,他屏住呼吸貼著樹干,聽著野豬的喘息聲從耳邊劃過;曾經碰見通體碧綠的竹葉青在面前吐著信子,他停下腳步躲避讓行;曾經暴雨天摔下過陡坡,胳膊被劃出長長的口子,他扯下衣角裹住傷口……
最驚險的,還是那起非法運輸疫木的警情。當時,李宗明帶著同事天天扎在林里排查隱患,守著林區周邊重要路口盤查運木車輛。很快,他們查獲了一車非法運輸的疫木,車上的木材已經出現病狀。李宗明馬上警覺起來,原來這些木材中有松材線蟲。這種蟲被稱為“松科植物癌癥”,傳播快、致死率高,一旦蔓延,不僅松樹會成片枯死,同屬松科的銀杉也將面臨滅頂之災。“這木頭像定時炸彈,必須一查到底!”可在當時,偵辦此類案件的司法解釋還沒出臺,證據收集沒有具體標準,案件偵辦陷入僵局。李宗明沒放棄,他帶著團隊翻遍所有林業法規,請教市里多位林業專家,連續7天住在單位,整理出600多頁的證據材料,成功偵破這起“妨害動植物防疫、檢疫案”,后來四川、云南、陜西等地公安機關遠道前來學習經驗。
這些年,憑著“細勘現場、深挖走訪、追蹤調查”的“三步法”,他破了不少“硬骨頭”案子:反復勘查現場,從一把帶木屑的斧頭鎖定真兇,破獲山林火災案;踏著沒膝積雪深入原始森林,擒獲偷挖高價值紅豆杉的竊賊;在暴雨里蹲守,抓獲非法捕撈的團伙……從警36年,他參與查處的涉林案件有1900余起,救助的野生動物有220多只,參與偵破的案件多次獲評典型案例。
護山的傳燈人:
山里的情,再老也要續
“李警官,快來坐,剛泡的老蔭茶,喝一口再走!”“老李,屋頭的娃兒今年考大學了,多謝你當初幫忙聯系上小學哦!”巡山路上,這樣的招呼聲不絕于耳。對于漫山遍野的筍農來說,李宗明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“官”,而是可以隨意拉家常、倒苦水的“自家人”。
早年巡山,條件極為艱苦。進一次山常常要幾天時間,夜晚,他就借宿在村民簡陋的筍棚里。村民們記得,這個年輕警察不挑剔,白米飯就著咸菜就能吃兩大碗,會幫著挑水、劈柴。一起啃過冷洋芋,一起擠過大通鋪,一起分享過豐收的喜悅,這些同甘共苦的經歷讓他深切地融入了這片土地。
于是,他的巡山路,也變成了一條溫情路。鄉親們會把新鮮的方竹筍塞給他,會把最解渴的涼茶遞給他。這份毫無保留的信任和親情,是他36年堅守最珍貴的回報。
巡山的日子,是李宗明的妻子鄒芹最牽掛的。一去就是好幾天,每次下山,他第一句準是“想吃你做的泡菜炒回鍋肉”。
有一次,李宗明在山里突發急性胃痙攣,當場昏倒,還是同事和老鄉抬著他下的山。從那以后,鄒芹的心就像懸在了半山腰,年復一年的風餐露宿,讓他落下了高血壓、胰腺炎等一堆毛病。
如今,李宗明年近花甲,妻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盼他平安健康。她不再做他最愛吃的回鍋肉和燒白,轉而研究起低脂低鹽的養生菜,她用自己的方式,陪著他守好那片山,也守好他們的家。
“我這輩子就干了‘守山’這一件事,得把本事傳下去。”他教徒弟認樹種、辨獸跡,更教徒弟接地氣:“到村民家,板凳有灰別擦,茶盅不渴也要端。你把他們當家人,他們才會把山里的事情告訴你。”
他不僅傳技藝,更謀長遠。他提出的砂石監管、非法捕撈治理、違規排污排查等20多條建議,均被納入全區生態保護方案;牽頭組建60多人的“生態義警”隊伍,讓“守山”從“一個人”變成“一群人”,把護林的火種播撒得更遠……
山還是那座山,路還是那些路。李宗明的“巡山記”還在繼續,他的腳步,連接著過去與未來,測量著平安與信任,更走出了一條新時代警民同心,共建共享的和諧之路。這路上,寫滿了忠誠與擔當,也灑滿了陽光與溫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