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北區2024年度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報告
渝北區2024年度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報告
過去一年,渝北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,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突出生態文明建設,扛起生態環保政治責任。推進督察問題整改與污染防治攻堅,統籌“九治”工作,落實《長江保護法》,強化長江流域監管,推動流域生態質量提升。現將2024年度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報告如下。
一、總體情況
(一)年度環境狀況。2024年,渝北區優良天數311天,同比增加11天,PM2.5年均濃度32.5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.6微克/立方米。地表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,全區7個考核河流斷面達標率100%,20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%。生態質量保持在二類,評價為良。土壤環境風險總體可控,聲環境總體水平為“較好”。環境安全總體平穩,未發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。
(二)目標完成情況。2024年,區人大提出生態環境整治建議2件,區政府全部采納并完成。131項生態環境保護年度任務全面完成。生態報表由E檔提升至C檔,排名提升19位,“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清單”總體穩定,排名提升3位。環境污染投訴量同比下降38.7%。
二、工作進展
(一)打好污染防治攻堅。一是治氣。實施工業、交通、揚塵、生活污染源“四源共治”。完成7家重點企業VOCs深度治理及1個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改造。全年淘汰老舊車輛2740輛,檢測機動車尾氣1.05萬輛次。開展工地專項檢查75次,查處違規工地7個。抽查餐飲單位200家次。二是治水。完成長江、嘉陵江等重點河流排污口整治。實施20個水源地環境評估及應急預案修編,推進2處水廠規范化建設。平灘河綜合整治工程有效改善流域水質。三是治土。完成9個地塊7.5萬平方米土壤污染調查,修復污染土壤7510立方米。推進泰山電纜原址國家級修復試點,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%。
(二)深化綠色低碳發展。一是構建“無廢城市”。創建市級精品細胞1個,累計建成“無廢細胞”97個。二是推進生態修復。實施“兩岸青山·千里林帶”工程4200畝,完成礦山生態修復13公頃,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千米,建成華鎣山生物多樣性觀測站1個。銅鑼山礦區修復項目入選聯合國“生態恢復十年”優秀案例。三是提升城鄉環境。新建山城綠道5.58公里,新增城市綠地80萬平方米,綠色建筑占比達100%。近五年完成新建建筑能效測評1385萬平方米,其中綠色建筑1360萬平方米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7%。四是加快低碳轉型。創建市級綠色工廠3家,申報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、園區1家。完成雙鳳橋街道近零碳公共機構創建,啟動空港工業園區近零碳試點。督促6家企業完成碳盤查履約工作。
(三)強化監督管理。一是開展協同治理。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活動200余場,發布政務信息275條。建立川渝聯合執法機制,查處跨界環境違法案件14件。二是加快督察整改。辦結第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投訴問題250件,完成率100%。完成雙井村棄土場等典型案例整改。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8件,辦結5件。三是強化風險防控。修訂106家企業環境應急預案,編制河流“一河一策一圖”11條。全年排查企業518家次,整改隱患302個。開展川渝應急救援聯合演練,儲備應急物資5200套。
三、存在問題
(一)污染防治攻堅壓力凸顯。工業與航空污染疊加導致PM2.5和臭氧協同防控難度加大。污水管網雨污混流、處理效能低下問題突出。土壤修復項目所需資金量大,固廢監管體系需完善。
(二)治理體系短板亟待補齊。玉峰山六戶聯建等問題被國家自然資源部通報,華牧搬遷和宏堃整改進度滯后。物理網感知設備數量不足,現有感知設備平臺功能單一,數據孤島問題突出。
(三)綠色低碳轉型基礎薄弱。節能環保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和技術支撐,產業鏈協同不足。企業清潔化改造成本大,空港工業園唐家沱組團環境容量趨緊,工業用地指標短缺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打算
(一)深入實施污染防治。開展“九治”污染攻堅,深化PM2.5和臭氧協同防控。完成鏡湖、平灘河水環境污染整改,污水管網改造和廠站提標,推動農村污水設施區級統管。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實現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率100%。
(二)深化環境治理體系。積極推動成立渝北區美麗重慶建設工作專班,深化“885”黨建統領機制,建立生態報表月調度、季研判制度,探索建立督查問題整改、水和大氣污染防治等考核方案,建立黑臭水體長效監管機制。推動建設生態環境物聯感知監測網、大數據中心、信息化平臺,加快生態環保數智化發展。
(三)加快綠色低碳發展。實施“三線一單”管控,嚴格項目環境準入,推動長安渝北工廠置換項目建成低碳園區。創建美麗重慶先行區,推進“無廢城市細胞”“美麗河湖”創建,確保通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復核。聚焦綠色新興產業,引優培強,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型綠色低碳企業。
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。渝北區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,認真落實本次會議審議意見,以更高的標準、更嚴的要求、更實的舉措,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《長江保護法》的實施,努力建設美麗渝北,為推動高質量發展、創造高品質生活作出更大貢獻。